新闻详情

News Detail

《爱求索》之靶点探索篇——PLK1的作用及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来源:本站 浏览量:8905

背景介绍

PLK1(Polo-like Kinase 1,PLK1)以黑腹果蝇的polo基因命名,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广泛的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参与有丝分裂的起始、维持和结束等进程。人源PLK1家族成员有:PLK1、PLK12、PLK13、PLK14和PLK15。其中PLK1被广泛研究。诸多研究表明,PLK1在多种癌症中高表达,是肿瘤的快速增殖所必须的,且在一些癌症中,常与较差的预后有关,推断认为PLK1作为致癌基因加快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此外,最近的研究表明,PLK1 可能具有其他重要功能,例如调节DNA 合成、细胞凋亡、p53 反式激活、DNA 损伤检查点恢复和驱动肿瘤细胞转移等[1]。因此,PLK1也被认为是治疗癌症的潜在的治疗靶点,一些靶向PLK1的抑制剂和siRNA已经用于临床试验中。



1.PLK1的结构特点及其各部位具有的生物学功能
1.PLK1的结构

PLK1蛋白是由一个高度保守的N端激酶催化结构域(kinase domain,KD)、C端2个polo盒样结构域(polo-box domain,PBD),PB1和PB2,以及中间的连接区域组成(图1)。PLK1的激酶结构域有核定位信号区(NLS)、有丝分裂结束后的破坏盒(D-box)、一段端粒环(T-loop),与ATP的结合和酶活性密切相关[2]。正常情况下,PLK1的KD和PBD结合,会抑制激酶中Thr210的磷酸化,进而抑制PLK1的激酶活性,属于一种自抑制机制[3]。当PBD结构域和某些蛋白的磷酸肽结合,被招募到特定的细胞位置,KD被释放,与激酶结构域的T-loop分离,PLK1的激酶活性被激活[4]。


1.1 PLK1的结构图

(图1.1来自Liu Z, Sun Q, Wang X. PLK1, A Potential Target for Cancer Therapy. Transl Oncol. 2017 Feb;10(1):22-32.



2.PLK1在肿瘤发展中的功能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很多癌症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血管生成和耐药等。EMT主要通过上皮细胞标志物cytokeratins和E-cadherin的缺失和间充质细胞标志物N-cadherin、vimentin和纤连蛋白的上调等指标进行检测,这一转化过程会导致细胞之间的粘附性降低[5]。杂合EMT的主要特征是肿瘤细胞中上皮基因和间质基因的共同表达,促进癌症的发生、转移和浸润[6]。


  2.1.1 PLK1RWPE-1细胞中的异位表达的致瘤性和肺部微转移[7]


EMT的发生发展与MEK1/2-ERK1/2-Fra1-ZEB1/2信号通路的激活成正相关,Wu[7]等人研究了MEK1/2-ERK1/2-Fra1-ZEB1/2的上游调控因子CRAF与PLK1的互作在EMT过程发挥的重要作用。PLK1直接磷酸化S338和S339位点的CRAF,激活CRAF;活化的CRAF经过S621位点的自磷酸化,阻止了蛋白酶介导的CRAF降解,CRAF的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PLK1的磷酸化,进而产生了一个正反馈的循环。该研究将过表达PLK1的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1移植到小鼠体内,在NSG小鼠中RWPE-1-PLK1表现出致瘤性和促使肿瘤转移的能力。


2.1.2 PLK1在RWPE-1细胞中的异位表达的致瘤性和肺部微转移[7]


肺癌已经成为全球主要致死癌症之一,约40%的肺癌患者都会发生肿瘤转移,转移至脑、肝和肾上腺等部位,严重威胁人的生命[8]。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患者约占所有肺癌的 85%,生存率极低,临床相关性结果表明,PLK1和TNFAIP6是转移性 NSCLC 患者生存率低的强预测因子。研究[9]发现在T210位点磷酸化的PLK1能促进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致瘤性,而PLK1活性的丧失阻止了肿瘤发生和转移活性,S137磷酸化的PLK1则不具有该特性。T210- PLK1 的表达激活 了TGF-β 信号通路并上调TNFAIP6,从而促进 NSCLC 的转移和侵袭。因此,PLK1 和 TSG6 是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有价值的治疗靶点。PLK1促进EMT的作用同样在胃癌细胞系SGC7901和MKN28中得到验证,并得出PLK1可能通过AKT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的转移[10,11]。


2.2 细胞凋亡

上皮-间质转化发生在相当一部分 NSCLC 病例(≥20%)中,可介导癌基因成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耐药和化疗耐药的丧失。PLK1 抑制导致 G2/M 期阻滞,但只有治疗敏感的细胞系在 PLK1 抑制后发生大量凋亡。具有高上皮-间质转化基因特征评分的 NSCLC 细胞系(间充质细胞系)对 PLK1 抑制的敏感性高于上皮细胞系;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得到相同的结论[12]。通过表达 miR-200 诱导上皮表型增加了细胞对 PLK1 抑制的抗性。该研究将肿瘤分为上皮细胞系和间充质细胞系两种亚型,针对不同亚型对PLK1抑制剂的敏感性,对肿瘤进行治疗,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Caspase-9是参与细胞凋亡的关键酶。Plk1的表达增加了pro-Caspase9和pro-Caspase3的水平,抑制了细胞凋亡,表明Plk1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13]。

焦亡被称为炎症引起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属于凋亡的一种,在近年来受到诸多关注,NLRP3、GSDMD、AIM2、NLRC4、NLRP1等是焦亡研究中最受关注的位点。最近,研究发现PLK1抑制剂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方法,BI2536 通过激活caspase-3,诱导GSDME高表达细胞系中GSDME裂解为C-末端片段 (GSDME-CT) 和 N-端片段 (GSDME-NT),GSDME-NT 也参与膜孔的形成,导致细胞焦亡,进而增强ESCC细胞系对顺铂(DDP)的敏感性[14]。BI2536还可以通过促进caspase-8介导的凋亡通路的激活和PARP的激活来增加ESCC细胞系的凋亡,然而,BI2536对其他已知引起细胞凋亡的生化标记,如caspase-9、cytochromeC和自噬,并无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