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Detail
来源:本站
浏览量:19497
引言:一把“双刃剑”的故事
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国内常称为对乙酰氨基酚)是全球范围内最广泛使用的解热镇痛药之一。它因良好的耐受性和非处方药的易得性,成为家庭药箱中的常备药。然而,这种“安全”的药物却隐藏着潜在的危险——过量服用可能导致严重的肝损伤甚至致命。这种风险源于其复杂的代谢机制,尤其是肝脏中细胞色素P450(CYP)酶的参与。通过讲述乙酰氨基酚代谢及其毒性风险的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CYP酶在药物代谢中的关键作用,并强调早期进行CYP酶研究的重要性。
对乙酰氨基酚代谢途径:正常代谢与毒性代谢的平衡
1.主要代谢途径
在治疗剂量下,乙酰氨基酚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代谢:
这两条途径产生的代谢产物均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对人体无害。
2.次要途径与毒性风险
大约5%-10%的乙酰氨基酚会通过细胞色素P450氧化系统(主要是CYP2E1、)进行代谢,生成一种高活性的中间产物—N-乙酰对苯醌亚胺(NAPQI)。在正常情况下,NAPQI会被谷胱甘肽(GSH)迅速结合并解毒。然而,当服用过量时,UGT和SULT途径饱和,大量药物进入CYP介导的氧化途径,使NAPQI生成量激增。一旦谷胱甘肽耗尽,NAPQI会与细胞内蛋白质和脂质结合,引发氧化应激和细胞坏死,从而导致严重的肝损伤。
只有充分了解药物的代谢酶,清除途径以及影响代谢和清除的因素才能确保用药安全,其中包括遗传因素CYP2E1基因多态性,以及CYP2E1的诱导剂。
建议:
早期进行CYP相关研究,如CYP表型鉴定和CYP抑制实验有助于识别潜在的不良反应风险,并优化新药设计。例如,通过避免或减少某些高风险代谢路径,可以提高新药的安全性并降低临床试验失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