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News Detail

《心脏科学研究》—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及评价

来源:2023-03-29 13:57:32 浏览量:18023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即心肌缺血性坏死,该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病变而导致心脏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部分心肌细胞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致。临床表现为持续的胸骨后剧烈疼痛、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诱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MI是缺血性心脏病中最严重的表现,患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1]其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阻断或减少心肌血流,造成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同时大量炎症细胞的浸润和氧化应激反应产物产生,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坏死,长时间失代偿可进展为病理性心室重构,导致心脏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2]


心肌梗死的药物治疗针对其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镇痛、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缺血治疗及调脂治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等改善患者的预后。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包括:(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二者通过影响心肌重塑、减轻心室过度扩张而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降低死亡率。(2)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此类药物除了保钾利尿作用外,还可以阻止心肌和血管周围的纤维化,改善舒张和收缩功能,改善心脏重构[3]


利用动物模型来模拟临床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随后发生的心肌梗死,是研究心肌梗死病理过程及其治疗药物的有效方法之一。MI模型动物研究逐步从较大的动物转向大小鼠,而小鼠更是首选[4],该模型传统的造模方法是采用有创或无创气管插管,异氟烷持续麻醉的状态下,行胸部开窗,挤或不挤心脏,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2,5,6]


爱思益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采用异氟烷麻醉,开胸挤心脏,结扎LAD的方法复制MI模型,可为医药行业提供成熟的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技术服务,加速药物研发企业相关研究工作。

们以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为例,展示小鼠心肌梗死模型评价及缬沙坦药效检测结果。


MI造模成活率约70%,成模率约50%(图1A)。结果显示阳性药缬沙坦能够提高MI小鼠存活率(图1B)。另外,心电图检测是评价心肌缺血与否的重要方法。我们在造模前后分别采集小鼠心电图(图2),假手术组小鼠的心电图在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而MI小鼠手术后T波抬高,说明出现心肌缺血。

上一条:《神经科学研究》肌松药筛选一体化服务平台

下一条:全面助力新药研发,挑战DDR靶点之WRN

在线留言×